關于metaverse的翻譯問題
2021年10月28日,《臉書》創始人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先生宣布將《臉書》更名為META,同時宣布,META公司將致力于metaverse的研究和應用。metaverse也就是現在國內說的“元宇宙”。由此元宇宙成了近期幾乎所有媒體的熱詞,各路專家也紛紛發布各種解讀和見解。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迅速發布了以王儒西和向安玲二位博士主筆的《2020-2021年元宇宙研究報告》(簡稱《報告》)更將此推向高潮。但是,筆者認為,將英文metaverse一詞翻譯成“元宇宙”并不妥當。
metaverse是一個合成詞,由前綴meta-和universe(宇宙)的后半部分組合而成。按照《新牛津英文詞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8年第一版,簡稱《牛津詞典》)對前綴meta-的解釋是:共享,指動作或變化,有時可用于“之后”或“隨后”,有時可用于“超出”或“超越”的意思。網上詞典的解釋則十分簡單明了:“表示變化、超出之意”。本意上看,《牛津詞典》和網上詞典的解釋是吻合的,其基本意思是超出的、變化的、后來的,等等。
而將meta-翻譯成“元”是否合適呢?根據《辭!罚1979年縮印本)對“元”的解釋,可以表示為:第一(如元旦、元月)、為首的(如元帥、狀元)、大(如元良、元龜)、基本的(如元素)等含義,F在突然出來一個“元宇宙”,后來的居然成了“元”的,讓我們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的人類情何以堪!
metaverse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先生1992年出版的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這部小說描繪了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此書于2009年由郭澤先生翻譯,并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引入中國;但是,這一譯本對metaverse一詞的翻譯并非為“元宇宙”,而是“超元域”;但現在全網對該詞的翻譯看不到“超元域”之類的稱呼,只有“元宇宙”一詞的存在。
筆者搜集了各路專家的解讀,尤其是王儒西和向安玲二位博士的《報告》,從而對元宇宙有了初淺的認識。元宇宙的含義是利用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借助人工智能(AI)和虛擬現實(VR)技術,人類的生活可以不受現實宇宙的局限,而創造出一個虛擬世界,讓自己生活在現實和虛擬兩個世界中,從而產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和非凡的能力;如同很多電子游戲里的場景一樣。筆者并不排斥任何創造虛擬世界的努力,實際上這種虛擬也存在很多實際的應用場景;但是,把metaverse稱之為“元宇宙”,讓我們難以接受。
任何引進,在初始有一個適當的翻譯是極其重要的事情,如洋品牌飲料“7-UP”引進上海時,被翻譯成“七喜”,不料和上海話的“屈細”(“傻子”之意)一詞同音,結果遭遇“滑鐵盧”。而metaverse一詞無論對社會和科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其重要性遠遠非一個飲料的名稱可以比擬,合適的中文名稱翻譯無疑是值得十分慎重地對待。
教育家周儀榮先生曾經在《命名與翻譯》的學術講座上說過:“譯名是一項較為復雜的工作,這也許是當下我們從事翻譯正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筆者認為,將metaverse翻譯成“超宇宙” 或“虛擬宇宙”比較合適,即使采用郭澤先生的“超元域”都遠勝于“元宇宙”。
文/黃麗霞(作者單位:澳門大學人文學院)
(編輯: T-win)